中國青年報《“刺兒頭”聯盟》的報道,讓“廣州公共觀察”火了。就我目之所及,國內似乎只有一個“廣州公共觀察”。有些地方,有“觀察”而無“公共”;有些地方,則欲“觀察”而不得,剛播種便遭扼殺。廣州的確可以算是我國公民參與協商民主最成型的城市。
  當然,廣州與“廣州公共觀察”的關係,應屬相互成就。廣州得風氣之先,有開放的社會土壤,孕育並包容了王則楚、李公明等公共觀察者,他們使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對話協商成了常態,使“協商民主”從紙面走到地面;另一方面,正是這些“刺兒頭”的批評與建言,提升了城市的品格,拓寬了公民參與的邊界。沒有廣州,自然不會有“廣州公共觀察”;反之,沒有“廣州公共觀察”為代表的協商精神,廣州也不會是那個讓人罵又讓人愛的廣州。
  中國青年報對“廣州公共觀察”的報道,提及了一個細節:2008年,廣東省政協換屆,屢屢給政府部門“挑刺兒”的孟浩一度感到焦慮,他向朋友傾訴,擔心“這次要被拿下來了”。出乎意料的是,孟浩不僅成功連任,還被選為政協常委。對比河南那位因批評平墳政策而落選的省政協委員,孟浩的經歷,可以詮釋蘇少鑫說的“幸虧是在廣州”的分量。
  協商民主,意味著暢通各種利益要求和訴求進入決策程序的渠道,意味著形成發現和改正失誤和錯誤的機制,意味著形成民眾參與管理和治理的機制。既然民主不是裝飾品,不是用來做擺設的,就要多一點“廣州公共觀察”這樣的平臺,讓協商民主從紙面走到地面,應該是全方位、全國上上下下都來推進,凡是公共決策,都要通過各種方式、在各個層級、各個方面進行協商。
  我無意為廣州歌功頌德,只是試圖指出一點事實:沃土有助於播種。不過,種子的成長,並不完全依賴土壤的品質。公民之為公民,即在於無論置身何時何地,無論是否身處廣州,都應堅守權利,涵養德行,日拱一卒,滴水穿石。用“廣州公共觀察”成員曾德雄的話說:“所有的進步還是要靠一點一滴地緩慢推進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”不負初心,方得始終。如果遭遇什麼困難,他們首先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外界。諉過於外,其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。
  廣州需要“廣州公共觀察”,其他城市何嘗不需要“××公共觀察”?何嘗不需要這樣的公民參與協商的平臺?如果你所在的城市,擁有足以媲美廣州的土壤,那麼,可以像“廣州公共觀察”一樣積极參与;如果沒有也不必氣餒,你可以先去做王則楚、蘇少鑫這樣的公民。不難想見,即便不在廣州,即便沒有“廣州公共觀察”,王則楚還是王則楚,蘇少鑫還是蘇少鑫,他們依然是公民楷模。(摘自昨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作者羽戈)  (原標題:[推薦]讓協商民主從紙面走到地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j33hjms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